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承流山求雨旧俗

来源:泾县政协网   时间:2017-10-18    点击量:8452 次  

承流山,又名九峰山,位于泾县黄村镇境内,“承流积翠”昔为泾邑八景之一。据清嘉庆《泾县志》载:“泾山之有承流,承黄海之流而宣其化,布云雨于居民者也。”其山峥嵘诡状,苍翠欲滴,为泾邑一大风景名胜之地。除景致优美之外,承流山在旧时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祈雨去旱。

这种求雨的风俗古时称为雩祭,汉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精华》一文中有“大旱雩祭而请雨”之说,明嘉靖中建雩坛于圜丘之旁,以祀天祷母,是为封建帝王祷雨之始。民间常以姓氏或自然村为单位,结队鸣锣抬香,头带荷叶(不许撑伞,道遇撑伞者,则群起夺而毁之)去洞祈雨,祈雨时先设祭,祭毕,连打三网,网得大鱼主大雨,小鱼主小雨,得虾无雨。所网的小族都是海龙王的家族,以水罐蓄养,回村供奉,好让龙王得知,布雨来救,倘真得雨,必须将水族锣鼓送回还原,以免失信于龙王,下次祷雨不复灵验。泾邑求雨之地主要是承流峰。泾人郑相如在其《虹玉堂集》中有一篇专门求雨的记载:

相传承流峰顶有三潭,神龙居其中,当地的樵采之人大多达半山腰而止,稍上则心寒骨冷、毛发悚竖,是以不敢前行。康熙甲午年(1714),大江南北夏苦亢旱,泾邑居于山谷间,旱情更为严重,连续四十多天不下雨,中田苗黍遍地枯黄,一望可焚。当事者忧之,祈祷不灵,有人进言说:到承流山的龙潭取龙虾之类,至后则雷雨随之,但龙威不可犯,山上崖悬壁峭,不能轻易到达。当时佐邑事的是大嵩胡公,以民生为重,不惧龙威,“苟有济于吾民,何畏龙威,况惮险哉。”率其下属骑马前往,当日晚到达山脚,夜宿古庙中。傍山士民受到鼓舞相迎,天亮随公上山。山势陡崩溃无立足处,边有一溪,众人芒鞋攀藤牵葛扶公而上八九里。沿途山风飒然,冷气袭人。到潭口,不见其底,水深莫测,周围云雾涌护、峭壁巉覆。一簾飞瀑,倾泻而下。当时日光惨淡,公设位祭曰:“某虔沈而来,神其可无应。”祭毕命从事跃入潭口,不久得一物,蛇首而螭身。当地人说:“此下二里许还有两个潭。最下面的一个潭,是老龙出没之地。但是因石壁所挡,人迹罕至。”公拂衣而东,援壁直上。众人如蚂蚁般随行。到中潭,水清可濯发,瀑布飞溅。公趋拜又向东,周围壁如斗削,转向西,古木苍薪,蔽遏不能通行。公命随从伐薪剔茨,在石头间开路。东转二三里,才到达下潭。仰见石壁巉岩,飞空无际。潭阔数亩,深而远,似觉中潭下潭之水相互暗通。胡公衣公服再拜,看见水中有如蛇的东西,昂首伸颈,蜿蜒而前,命人下水取上来后发现是蜥蜴。大家从原路返回。离山行数里,回头仰视,看见潭上云气如烟如火,起伏动荡,顷刻间弥漫中天,雷电交加,到达县城时已大雨如注,中间杂以冰雹,下的雨水深有几尺。邑人以为神异。当时是农历六月二十九日。因此当年泾邑没有形成旱灾。

这种记载或多或少有些神异之处,但是这种习俗却一直流传到民国。

民国23年(1934)农历五月十三日至七月底,大旱,城乡居民普遍禁屠吃素。邑人于龙王庙摆上香案,由和尚念经祈雨。县长叶粹武除每日朝夕到龙王庙敬香外,还前往承流峰龙潭祈雨一次。四乡各都也由士绅带头,带领大批农民来城祈雨。此来彼去,络绎不绝。每批祈雨队伍一般有几百人以上,均以荷叶为帽,手撑三角形纸旗,上书“求天下雨”、“沛然下雨”等字句,另有纸旗上画蓝色乌云和龙身,前导者抬着龙王菩萨的塑像,后面是锣鼓乐队,并口喊“干杀禾苗”、 “饿杀百姓”、“求天下雨”等口号,拥入龙王庙祈祷。每有祈雨队伍进城,叶县长都光着头、袜子套草鞋,亲到庙内磕头敬香。县党部怕有共产党混入活动,咨县政府派保安队巡逻戒备。

民国二十九年(1940)初夏天旱,农民们进城求雨。为俯顺民意,泾县县长邓昊明于农历五月某日带随员和卫士步行前往承流峰龙潭祈雨,并捞潭内小鱼一条,投入瓶内,扎陈祭桌之上,由二人架抬下山。进城时军号齐鸣,各机关团体负责人均到南门外迎接,恭谨地将这条小鱼卷进龙王庙供奉起来。

建国后祈雨之俗作为封建迷信活动在打击之列,最终消亡。

                                                      泾县档案局   叶彩霞  吴小元



分享到朋友圈
承流山求雨旧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