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茶叶

来源:泾县政务公开办   时间:2020-09-10    点击量:25701 次  

  泾县位于黄山北麓,太平湖畔,境内山清水秀,气候温和。古代李白、汪士慎等文人墨客曾多次游览泾县,将其赞誉为“泾川三百里,佳境千万曲”,并由此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泾县物产丰富,是举世闻名的宣纸之乡,多种名优绿茶更是天然绿色食品中的佼佼者。

   泾县产茶历史悠久。据《宁国府志》记载:“宋时泾县有茶树四百万六千六百八十七株”。远在唐代就曾出产过白云茶,涂尖等名贵茶叶。相传清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途经宁国府时,知府大人献上泾县产的贡尖,乾隆尝后龙颜大悦,赞不绝口,吩咐随从带上饮用。清朝晚期,泾县尖茶已畅销沿江各大城市,并随出洋华人批量销往东南亚一带,故在当时,尖茶又有“洋尖”之称。明朝末年,居住在泾县黄田涌溪的罗隐和尚,又创制出风格独特的“涌溪火青”,并以其腰圆紧结,味甘香浓的特点享誉全国,1982年被国家商业部和中国茶学会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上世纪九十年代,泾县茶区广泛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名优茶创制活动,清末著名的茶业专家陈椽、王镇恒、林鹤林、严浩、方志辉、莫慧琴等教授,指导名优茶的研制和开发。经过多次试验,结合当地茶树鲜叶的创造性和茶农的制茶传统,最后确定在尖茶的工艺基础上,提高鲜叶嫩度,改进做形技术,创制出一种“兰香”系列名优绿茶新产品。经随后多年的提高和培训,其采制技术在全县茶区迅速普及,先后荣获全国农业博览会铜奖、金奖,“中茶杯”评比特、一等奖,和2002年韩国“第四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等十多项名茶称号。涌溪火青也经工艺改革,实行全和机械加工,大大改善了色泽和香气,并在98中国国际名茶展览会上被评为“名茶推荐品”。近年来,泾县茶区又在积极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开发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产品,现在全县已有1.78万亩茶园获得上述无公害认证,汀溪兰香更成为宣城市唯一通过有机茶生产、加工和销售认证证书的有机名优茶,泾县名优茶产销从此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盛产名优茶的泾县东南部山区系黄山山脉的余峰公布地带,拥有一片原始森林。这里重岩叠翠,溪流潆洄,复杂的地貌构成众多相对封闭的小范围生态环境,为茶业的无害化生产提供了优良的生态资源。“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据测定,该地区最高山峰海拔高度1175米,年降雨量1800毫米,年均气温15度,平均相对湿度85%,平均日照百分率41%,无霜期260天,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2—6%,生长在这里的茶树常以山花为友,清泉为邻,云雾为伴,幽谷为家,尤其对绿茶品质的形成极为有利。优越的生态环境孕育出肥嫩滴翠的茶芽,再经过精心柔制,就成为香高味醇的名茶了。其精品开美绿润,香似幽兰,味如甘霖,近乎仙人所赐,难以多得。冲泡一杯满堂飘香,品尝一口回味无穷。因芽叶肥壮整齐,茶叶泡在杯中枝枝如含苞欲放的兰花,竖立于一杯翡翠玉液之中。水静具如士兵列队,水动其似歌手齐咏,很有观赏趣味,所以,喝过泾县名茶的人,常会成为泾县茶叶的永久顾客。有年夏日,邓小平同志登黄山路过泾县,品尝了泾县名茶后称赞道“此茶甚好,有黄山毛峰、西湖龙井之好,以后就喝此茶。”

   泾县现有茶园5万多亩,年产干茶近千吨,产值4500万元,是泾县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更是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泾县茶区可简单地分为东南部山地茶区和中西北部丘陵茶区。前者是传统的名优茶产地,茶园面积占全县的70%以上,县内现有一座拥有1535亩茶园、30亩扦插苗圃的较大型国有茶场,及20多个小型乡村茶场,还有咖啡因提取厂及速溶茶厂,2个茶叶深加工厂家,和9个以经营名优茶为主的民营茶叶企业,现在大都还处在起步阶段。

   泾县茶叶生产,尤其在无公害名优茶技术开发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有茶业方面的国家技术发明专利1项,名优茶产品(企业)标准4部。已荣获省政府科技进步和农村科技奖1项,省农业厅技术进步奖1项,宣城市科技进步奖1项和县政府科技兴农奖8项,及省部级以上的名优茶称号近20个。全县现有茶业研究员1名,高级农艺师4名,农艺师5名。泾县茶区还拥有大批种制茶能手和农村科技带头人,这些都为泾县茶业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泾县政府和广大茶人对茶业工作更加重视,已成功举办了两届泾县名茶交易会,大大提高了泾县名优茶的市场知名度。为促进茶叶产业化的发展步伐,泾县农委牵头组织全县茶农、茶商和茶业技术管理人员成立了|泾县茶业协会“,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化整合产销布局,努力挖掘市场潜力,继续提高综合效益,加速泾县的茶农增收,茶业增效和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让泾县千吨名优茶香飘祖国大江南北。


汀 溪 兰 香

   汀溪兰香产于汀溪乡大坑村,位于泾县东南部山区,境内拥有一片原始森林,并与一国家自然保护区相连。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春季平均相对湿度大于85%,年均日照百分率小于40%,年降水量1500毫米,无霜期260多天,是茶业专家周海龄教授在《泾县茶叶区划》中划规的“茶树最适宜湿热多雾气候区”。尤其对绿茶品质的形成极为有利。汀溪乡领导和茶农充分利用了这一宝贵的生态资源优势,于1990年请来著名茶业专家陈椽等教授,指导当地名优茶的研制和生产。经过多次试验研究,结合产地茶树鲜叶的适制性和茶农的制茶传统,最后确定在尖茶的品质标准和工艺基础上,提高鲜叶嫩度,改善做形技术,创制出一种新型的名优绿茶。陈椽先生审评鉴定后亲自命名,并题写下了“汀溪兰香”的条幅,从此开创了泾县名优茶研制和开发的新局面。1991年年汀溪兰香在全县名优茶评比中名列前茅,1992年被评为安徽省名茶,同年10月在北京获首届全国农业博览会铜奖。1995年在“95澳门国际新技术、新发明、新产品博览会”上获优质产品称号。

   汀溪兰香属烘青尖茶类名优绿茶,其鲜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成品茶呈绣剪形,肥嫩挺直;色泽翠绿、匀润显毫;香气清纯,高爽持久;滋味鲜醇、甘爽耐泡;汤色嫩绿、清澈明亮;叶底嫩黄、匀整成朵。特别是深山极品,形美味甘,香如幽兰,近乎仙人所赐,难以多得。冲泡一杯满堂飘香,品尝回味无穷。因芽叶肥半整齐,茶叶泡在杯中枝枝如初放的兰花,坚立于一杯裴翠玉液之中,水静其如士兵列队,水动其似歌手齐咏,很有观赏趣味。假说乾隆皇帝六巡江南时曾路过泾县,县官捧出一杯极品尖茶,皇上饮后龙颜大悦,赞不绝口,吩咐随从多多带上,途中饮用。

   兰香茶的采制工艺要求十分严格。茶芽须肥壮完好,采自当地特有的中柳叶型茶树,选择日照较短的荫山茶园。采回的鲜叶要立即薄薄摊放在通内处,一般是上午采,下午和晚上做。兰香的制作并不复杂,仍为传统手工工艺。分为杀青、做形和烘焙三道工序。杀青投叶量要少,拌抄为主。做形是在锅里采用多种手法,将茶叶理直压扁,并扣磨提毫。烘焙用炭火,分初烘和复烘两遍,并要求在翻烘和中途摊凉等操作中做到手不触叶,叶不变形。兰香和其它尖茶因外形松散,较难贮存保鲜,必须要求成品茶含水量不得高于5%,做到轻折梗断,手捻成粉。

   汀溪兰香自创制以来,产量逐年上升,品质不断提高,近年来更是供不应求,在上海、江苏等大中城市很受欢迎。泾县茶农正积极扩大名茶生产,进一步提高茶叶品质,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涌 溪 火 青

   涌溪火青产于黄田乡涌溪等地,《泾县志》上曾描述道:“由磨盘山(今盘坑)南趋至溪溪山广袤三十余里,多产美茶并杉木”。这一带山高林密,谷深溪涌,云雾缭绕,花草丛生,生态条件得天独厚。据测定,该地区年降雨量约1800毫米,平均相对湿度达到90%,平均日照百分率40%左右,春季日照百分率仅26%,尤以涌溪盘坑的云雾爪和石井坑的鹰窝岩地所产茶叶品质最佳,为涌溪火青之极品。

   涌溪火青风格独特,品质优异,外形腰圆,紧结重实,色泽墨绿,油润显毫;香气浓郁,鲜爽持久;滋味醇厚,甘爽耐泡;汤色黄绿,清澈明亮;叶底嫩黄,整齐成朵。干茶落杯叮当有声,沸水中泡茶粒慢慢舒展,在杯中宛如蓓蕾初放,逐渐变成朵朵初开的兰茶,枝枝竖立于水中,颇有观赏趣味,在众多的高档绿茶中独树一帜。

   火青采制工艺独特,茶树品种要求为当地的中型柳叶种,采摘标准是一芽二叶初展,茶农俗称“一叶抱二叶靠”。鲜叶经捡剔和数小时摊凉后开始制作。传统制作工艺为手工操作,分为杀青、揉捻和长达20个小时的低温慢炒和二三次的并锅及干茶筛分数道工序,干茶出锅达10—20公斤 ,需鲜叶40公斤以上。该手工工艺制作的传统火青品质特征之一是“汤色杏黄”。分户生产农户一天采摘的鲜叶往往不足以一次炒干成形,半成品茶坏摊放两、三天待叶足干出锅,更使干茶色泽黄褐,茶汤暗黄,不符合目前消费者普遍要求的“清汤绿叶”标准。且制茶劳动强度极大,费工费时,浪费柴炭。为此,县茶业技术人员在茶农的积极要求和配合下,研究改革的火青制作工艺,在保持其原品质风格的前提下,提高干燥温度,缩短炒干时间,减少投叶数量,实行机械操作,基本克服了上述生产问题,并在两年之内全面推广运用。

   火青茶因品质突出而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好评和关怀,小平同志1979年来泾县品尝了该茶后赞道:“涌溪火青有黄山毛峰、西湖龙井之好”。1982年,涌溪火青被商业部和中国茶学会联合评定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97年,机制火青被农业部茶叶检测中心授予名茶质量证书,次年又获农业部举办的‘98中国国际名茶、茶制品、茶文化展览会“名茶推荐产品”称号。

铜 山 龙 芽

   皖南山区的泾县茂林镇,境内重峦叠峰,云雾缭绕,生长天然优质绿茶,条件得天独厚。

   该镇产的“茂林龙芽”优质名茶,均选用一寸左右,枝粗叶壮,两叶一尖的嫩芽,经精制筛选,制成枝枝茶叶、挺直似箭,色泽翠绿,白毫显露,泡一杯,清香四溢,汤色纯清,回味甘甜。该茶具有消暑解渴、清食提神、美容减肥等功效,荣获杭州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

分享到朋友圈
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