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泾县宣笔技艺传承与发展的调研报告

来源:泾县政协网   时间:2013-01-05    点击量:6430 次  

宣笔,源于秦代,盛于唐宋,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技艺传承历史,素有“硬软适人手,百管不差一”美誉,2009年“宣笔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我县黄村镇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文房四宝协会联合授予“中国宣笔之乡”特色区域。为使宣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县政协于今年6月初开始就我县宣笔技艺传承与发展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通过组织座谈、深入企业视察等方式,了解到我县宣笔产业发展的现状,并组织人员到中国毛笔第一大镇江西进贤县文港镇,考察毛笔产业的发展,学习经验,对照差距,思考问题, 寻求对策,并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宣笔历史概况及现状 宣笔原产于泾县,公元前223年,因秦将蒙恬南伐楚国,路过中山(即泾县),偶用兔毫作笔书写战书,效果极佳,由此中国诞生了毛笔(时称秦笔)。因泾县隶属宣州府,宣笔作为贡品必须以州为单位命名进贡朝庭,故称宣笔。宣笔昌盛于唐、宋时代,有“千万毛中拣一毫,紫毫之价如金贵”之说,可见当时宣笔的珍贵。宋末元初由于战乱频繁及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制笔工为谋生计四处流散,其中大部分流入江浙一带,促成湖州制笔业兴起,至此宣笔制作经营进入起伏发展的时期,但作为宣笔发祥地的泾县,仍有部分老艺人留在家乡操守旧业以师带徒,父子或祖孙相传,所制毛笔就近在学馆书院及附近集镇销售。至解放前夕泾县仍有宣笔生产作坊近10家,分布在县城及安吴、黄村等地,所制毛笔就近集散,部分销往芜湖、湾沚等地。<B>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末制笔名匠凤宝生和弟子凤元龙邀集十几名制笔老艺人组建湛岭毛笔厂,宣笔的生产开始逐渐复苏,规模不断扩大。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先后组建了“泾县宣笔厂”、“泾县文华宣笔厂”、“泾县鹤岸堂笔庄”、“泾县儒墨笔庄”、“泾县官塘宣笔厂”、“泾县听竹阁宣笔厂”、“泾县楚中山宣笔厂”、“泾县龙华宣笔厂”、“泾县三九宣笔厂”等几十家宣笔生产企业,使传统宣笔生产技艺在宣笔的发祥地——泾县又重获新的生机和活力。宣笔目前品种已多达四百多种,有名家设计的“鹤颈”、“古法胎毫”、“莲蓬斗笔”、“北尾合毛”等,均达到了“尖、圆、齐、健”的四德要求,不仅畅销国内各省、市,还远销日本、东南亚、欧、美各国,深受中、外用户和书画家们的好评。 目前全县宣笔生产企业具有一定规模的有5家,手工作坊50余家,宣笔从业人员约1000余人,其中制笔技工800余人,省级制笔大师5人,省级传承人1人;年产宣笔400余万支,产值5000余万元,产量、产值居全国同行业中下游水平。 二、宣笔技艺传承和发展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B> (一)优势</B> 1、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B>宣笔已有二千多年的技艺传承历史,远远长于其它流派的毛笔,唐代时宣州府成为全国的制笔中心。建国后,宣笔曾获得省优、部优、出口免检等荣誉,多次蝉联全国文房四宝协会行业金奖并荣获“国之宝”称号。当代艺坛大师刘海粟、启功、林散之、吴作人、李可染、欧阳中石、苏士澍、韩美林等众多艺术大师,中央多位领导人及数十位省部级领导都曾莅临宣笔制造企业指导和试笔,并赋诗作画以示褒奖。 宣笔企业曾先后为林散之、亚明、陈大羽、赖少其、刘海粟等艺坛大师设计研制了长颈鹿、鹤颈、北尾合毫、莲蓬斗笔、古法胎毫等宣笔新品种,得到大师们的首肯。 1982年受当时国家轻工部委托,由北京笔厂、善琏湖笔厂、泾县宣笔厂共三家笔厂组成部属毛笔生产技术协作小组,负责编写“毛笔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为规范全国毛笔生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为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国际重大节庆活动设计制作的特色宣笔,进一步扩大了宣笔的影响力。<B> 2、品牌优势仍较为特出。</B>三兔牌、三毛牌宣笔曾相继荣获省、部优产品称号,2009年“宣笔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三兔”牌宣笔被认定为安徽省著名商标,现已被确定为全国三大名笔之一,2012年,黄村镇被中国轻工联合会和文房四宝协会联 合授予“中国宣笔之乡”荣誉称号。<B> 3、有“文房四宝”之乡大背景作依托。</B>宣城是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的“中国文房四宝”之乡,文房四宝中的宣纸和宣笔均产自我县,宣纸是享誉中外的国之瑰宝,历史上宣纸、宣笔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依托,相得益彰,宣笔在如此厚重的文化氛围中,其发展优势可谓得天独厚。<B> 4、</B>有相关法律政策作后盾。</B>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为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方向,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颁布施行,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省政府也出台了《关于促进安徽省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安徽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办法》,我县也出台了《泾县促进宣纸宣笔产业发展行动计划》,这些法律法规和保护办法的出台体现了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也为宣笔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法律、政策保证。国家教育部于2011年8月2日下发的《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也为宣笔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B>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B>随着当今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宣笔行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主、客观两个方面: 1、主观方面: 一是企业规模偏小,缺少龙头企业带动。</B>我县宣笔生产主要分布在黄村、泾川和桃花潭等镇。过去几个骨干企业均为乡镇企业或集体企业,管理水平较低,企业改制后大多数仍依靠早期累积的客户资源维持原状,市场拓展强度不够,造成企业经济效益比较低。宣笔新品种开发不够,产量停滞不前,产值不高,从业人员减少。<B> 二是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宣笔文化挖掘不足。</B>宣笔起源于泾县,历史悠久,由于宣传不够,使宣笔的社会认知度越来越低,市场越来越萎缩。而江西文笔和浙江湖笔在宣传推介方面由政府牵头组织,如,毛笔企业举办或参加各类展会,编制制作专题电视宣传片和专刊对外进行宣传,建立专题网站等。湖州市政府专门出资兴建了湖笔博物馆,江西进贤县政府出资兴建了文笔技艺传习所。而我县除企业自身编印的宣传册外,口口相传仍是宣传的主要方式,鲜有系统宣传宣笔的图文资料和媒体资料,缺乏宣笔文化的浓郁氛围。<B> 三是后备人才不足,</B>术人才青黄不接。</B>由于宣笔生产枯燥单调,技术要求高,制作工序繁琐,习艺周期长,笔工收入低,而且工作环境较为艰苦。一方面造成一线熟练技工改行较多,另一方面又因工作苦、待遇低、学艺难而很少有年轻人从事宣笔传习。目前一线技工年龄结构40岁以上的已占到总数的一半以上。<B>2、客观方面: 一是传统书写方式的弱化。</B>毛笔曾是人们用来交流、记录所用的工具之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书写方式的改变与普及,使宣笔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境地。书法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传统文化土壤正在弱化和变异,这种传统的书写方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也加速了毛笔市场的萎缩。<B> 二是宣笔技艺传承难。</B>宣笔工序繁多,分工明细,讲求协作,整个过程皆为手工操作,无法完成个体传承。现在从业人员一般只掌握一到两个工艺,掌握全部工艺的笔工寥寥无几,笔工培养周期长、且待遇不高、工作环境差,社会地位相对较低,长期从事这一职业易患多种职业性疾病,导致技艺传承后继乏人,制作技艺濒临失传。<B> 三是原材料匮乏。</B>我县制笔企业均无自己的原材料基地,绝大多数原材料靠外地采购,且许多制笔高档原料如黄鼠狼、香狸、石獾等稀有动物逐年减少,原料的供给越来越困难,且价格也越来越高。三、宣笔技艺传承和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一)发展思路 随着国家发展文化产业步伐的加大,弘扬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以传统文化重铸中国人精神家园的氛围越来越浓,宣笔市场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为保护宣笔这一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产业,我县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作用,加强宣笔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大力推进宣笔文化创新,提升其表现力、传播力。加强领导,为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形成行业发展的凝聚力;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名优品牌为支撑,形成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原料、生产、销售的宣笔产业集群。<B> (二)措施和建议1、制定发展规划。</B>建议成立县宣笔技艺传承与发展工作领导组,负责对全县宣笔产业发展进行统一领导,制定宣笔技艺与传承发展规划,为我县宣笔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政策保障和行政支持。组织和实施宣笔产业发展规划,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各类重大问题;<B>2、加强载体建设。</B>加快宣笔生产特色园区建设,积极推进以宣纸、宣笔为依托的商贸集散中心,建立宣笔传习基地;以宣笔技艺传习基地为基础,创建宣笔技术研发中心,组建中国宣笔研究所,加快建立宣笔行业质量检测中心,切实构建起强有力的技术支持。<B>3、做好龙头带动。</B>重点扶持“三兔”、“三毛 ”等传统优势品牌,对重点企业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上给予倾斜,鼓励宣笔企业引资合作、兼并收购,推动企业加速发展。<B>4、提供人才保障。</B>组织专人专门针对宣笔历史文献、制作技艺、口述历史等进行挖掘与整理,并与国内高校以及相关研究所和研究专家保持密切联系,建立长期的产、学、研关系;对传统宣笔技艺及加工方法、绝技精活进行挖掘整理。政府引导建立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加大职业技术培训力度。县政府每年拿出一定资金,开展宣笔技艺培育与技能鉴定;每年组织开展制笔工人技能大赛,创造互学互比的传承氛围。<B>5、加强对外宣传。</B>建立政府牵头,企业参与机制,通过积极举办、参加节庆展会活动形式,利用网络、报刊、电视等媒体多方位、多渠道对外宣传宣笔;成立协会,编制会刊,进一步扩大宣笔在全国的知名度。<B> 6、加大政策扶持</B> 一是财税政策。</B>设立宣笔技艺传承与发展基金,专项用于宣笔传统制作技艺保护与传习,对传统的授徒制度给予财政补贴;设立奖励基金,以年度考核的方式对人才的培训、技术改造、扩大产销量等方面的具体实施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在税收方面,对宣笔现有税收政策进行调研,出台宣笔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结合我县出台的企业其它税收优惠政策一并实施; 二是用工政策。</B>对制笔企业技工社会养老保险给予相应补助;加大制笔人才的培养力度,由政府出台政策,评聘宣笔制作大师,针对宣笔传统制作技工青黄不接的状况,在技术工种上招收35岁以下新工人,出台补助政策,可与泾县吸引人才优惠政策配套实施;<p>三是其它奖励政策。</B>除政府现有奖励政策以外,制定专项奖励政策,鼓励宣笔企业参加节庆、展会,宣传推介,并给予奖励补助,对宣笔企业争优创牌成功的,给予奖励;对宣笔扩大规模的另出台奖励政策,鼓励宣笔企业做大做强。</p>
分享到朋友圈
泾县宣笔技艺传承与发展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