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碧灵委员:擎教育家精神之炬 做时代新程大先生
来源:人民政协报 时间:1天前 点击量:39 次
九月金秋,我们迎来了第41个教师节。在这个致敬奉献、礼赞育人的庄严时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特岗教师代表回信,并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队伍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厚爱。作为曾经担任湘潭大学校长的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仍感到心潮澎湃。面对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重任,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教育家精神是教师立身之本,更是教育强国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教师节明确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这六大维度彼此辉映、互为支撑,共同熔铸出教育家精神的璀璨光芒,既赓续了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师道传统,又擘画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宏伟蓝图,为百万教育工作者树立起了鲜明的价值坐标与行动圭臬。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教育家精神屹立不倒的基石。古往今来,华夏教育家莫不胸怀家国,以赤子之心铸育才大业。北宋大儒张载挥毫写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旷世箴言,至今仍如洪钟大吕,激荡人心。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更须谨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之初心使命,将教育实践深深融入国家发展的浩荡洪流,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崇高使命,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栋梁之材。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教育家精神浩然正气的彰显。教师的一言一行,皆为示范,如明镜,似春风,于无声处浸润心灵。黑板上那一笔一画的工整板书,是严谨治学的具象传递;温文尔雅、尊重他人的言行,是谦和品格的生动课堂;伏案备课、孜孜不倦的身影,是敬业精神的无言诠释。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感召,胜过千言万语,于细微处播下高尚品格的种子。因此,教师必以修身为本,在大节处见风骨,在细微处守原则,言行相济、表里澄澈,方能真正成为莘莘学子人生航程的灯塔。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教育家精神熠熠生辉的核心。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无两个相同的学生。真正的教育,是点燃火焰,而非填满容器。它体现在课堂之上谆谆善诱、真诚求解的执教瞬间,流淌在批改作业时细致入微、以鼓励代指摘的殷殷期盼,更融汇于平等交流、倾听每一种声音的尊重之中。陶行知先生以“因材施教”启迪后人,教师须具慧眼识才之能,善发现、懂激发、会塑造,让每一颗种子都能依照自己的禀赋生根发芽、绽放风华。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教育家精神奔涌不息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要“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当今世界,科技奔涌、智能腾跃,知识迭代如大河奔流,唯有不懈学习、精益求精,方能勇立潮头。教育者既要心存炽热、深耕教坛,更须敢破敢立、求是创新,积极投身科研探索,以学术创新反哺教学,构筑“教研相长”的蓬勃生态。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教育家精神温暖炽热的灵魂。教育是充满爱的事业,是灵魂与灵魂的相遇。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格言,正是这种奉献精神的极致写照。我们要以赤诚之心哺育莘莘学子,关怀其身心,尊重其个性,助力其成长,用爱与责任铺就每一位学生的出彩人生。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教育家精神博大开阖的境界。立于全球化浪潮之巅,教育须具寰宇视野,承中华文脉。我们要培养兼具国际竞争力与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以文化人、以文培元,让五千年的文明薪火,照亮学子的精神世界,筑牢民族认同与文化自信的根基。
擎教育家精神之炬,方能照亮强师之路。做时代新程大先生,方能夯实教育强国之基。这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更是历史交给我们的答卷。让我们共同擎起教育家精神的璀璨火炬,紧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家精神指引,在淬炼自我、立德树人的大道上奋楫争先,矢志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学识、有仁爱的“四有”好老师,争当时代新征程的“大先生”,以拳拳育人心、铮铮报国志,为教育强国建设的伟大事业贡献全部力量!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 潘碧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