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关于加快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来源:泾县政协网   时间:2012-02-29    点击量:8739 次  

为全面掌握和了解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总结经验,探讨问题和不足,找准定位、理清思路、研究对策,推动我县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打造旅游强县,实现“旅游兴县”的目标。县政协于2011年4月中旬至5月下旬,对全县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调研,先后召开了乡镇和县直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座谈会,深入县内赤滩、月亮湾、汀溪风景区和桃花潭文化艺术中心等景区和项目建设现场考察,赴浙江德清、临安两地学习、考察,并经主席会议研究形成了调研报告。<?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一、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B>“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把旅游业作为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翼,进一步明确了旅游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明确全县旅游经济的发展措施和政策保障,加大了对旅游项目投资的政策扶持力度。实施旅游体制改革,成立高规格的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强化了旅游管理部门职能,在产业上由接待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在景点建设上由全面开发向重点扶持转变,在资源利用上由控制资源向实际建设转变,在管理上逐步实现由分散型向集中型转变,在经营上逐步实现由事业型向现代企业型转变。“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的旅游产业发展机制初步形成。<o:p>

旅游布局逐步优化。</B>相继完成了《泾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泾县生态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及云岭景区、桃花潭景区、水墨汀溪景区、月亮湾景区等专项规划编制,全县两级规划体系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以“一区”(县城旅游集散中心区)、“两线”(以月亮湾漂流、汀溪原始森林、江南第一漂、宣纸文化园、黄田洋船屋等为主的东部生态旅游环线和以水西·皖南事变烈士陵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平垣、茂林激战地、桃花潭、查济古建筑群、王稼祥故居纪念馆等为主的西部文化旅游环线)、“三大主题”(红色旅游、绿色旅游、古色旅游)的旅游发展新格局。<o:p>

旅游综合实力明显增强。</B>“十一五”期间,共实现旅游总收入22.32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749.26万人次。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全县对外开放的景区已有12个,其中4A级国家旅游景区4个、3A级国家旅游景区4个和2个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三星级旅游饭店2个、省级四星级以上农家乐4个、省级优秀旅游乡镇7个;拥有国内旅行社5家,星级宾馆7家,旅游企业达到了40多家。旅游从业人员8000多人,旅游产业体系已基本形成。<o:p>

旅游形象不断提升。</B>近年来,我县旅游业坚持一手抓跨越发展,一手抓服务保障,旅游安全应急体系、预警体系逐步健全,公共服务设施、信息服务平台不断完善。旅游宣传促销的思路、方式日趋成熟完善。“红色泾县、宣纸之乡”旅游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大为提升。<o:p>

二、我县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思想不够解放。</B>全县上下就依托优势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已形成共识,但对发展旅游业在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县份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工作中开放意识、创新意识不强,现有政策措施激励作用不明显,促进旅游业大发展的办法还不多,部分景点的开发建设还处在初始阶段。<o:p>

资金投入不足。</B>旅游业投入渠道相对单一,投资严重依赖政府,仅仅靠国家投入难以保证我县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外地做法相比,社会力量投资旅游业严重滞后,旅游大项目投资不多,一些好的旅游资源至今尚未得到很好开发,没有发挥出应有效益。同时,不少旅游项目开发建设进度缓慢,如黄田古民居、月亮湾景区、桃花潭景区、喀纳斯驿站等。<o:p>

精品意识不强。</B>一些景区景点开发虽已起步,但开发的力度和深度挖掘不够,粗放简陋,特色不强,产品策划、建设、运营等方面较为落后,景区规模不大、档次不高,旅游产品功能单一,基本停留在“红色旅游和文化旅游走一遍、生态旅游漂一趟、乡村旅游吃一顿”的观光旅游层面,旅游产业仍处于门票经济的发展阶段,旅游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不强。<o:p>

基础设施滞后。</B>由于投入不足,我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进入泾县的主要通道标准低、路面差,县内景区间通畅的环线交通网没有形成,部分景区道路狭窄;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水平较低,星级宾馆少且标准低,旅游接待能力差。娱乐与购物没有形成区域规模,还不能适应旅游业大发展的需要。<o:p>

宣传促销不力。</B>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和本地有实力的旅游企业较少,宣传促销的资金投入较少,没有形成较为系统、长久和较大规模的促销。宣传促销手段和办法还比较单一,形象宣传与产品宣传脱节,市场知名度、美誉度不高。<o:p>

三、促进我县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几点建议<o:p>

1、理清思路,准确定位,进一步明确我县旅游业发展的目标</B>

战略定位:</B>2009年12月1日颁布实施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充分表明发展旅游业已经从行业的、部门的、经济的层面上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我省从2008年起,修订了对县域经济的考核指标体系,对县域经济考核不再“一刀切”,将我县划入了生态主导型类型,工业发展水平不再是最主要的考核指标。我县是全省旅游大县,旅游经济开始于“十五”期间,作为产业发展于“十一五”期间,虽然发展较快,但也问题较多;“十二五”期间,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不断转变,我县的旅游产业应该而且能够做大做强。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对我县旅游产业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充分挖掘资源条件,展现自身特点,调整思路。在景点建设上由全面建设向突出重大项目建设转变,在旅游线路上由景区(点)分散旅游向串点成线(连点成片)转变。树立大旅游、大产业的意识,逐步实现泾县旅游产业的两个转变,即:由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由单纯观光型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型旅游转变。将旅游产业从“两翼富民”的定位提升到与工业相提并论的高度,即:“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统筹发展”。<o:p>

目标定位:</B>将泾县打造为“长三角”的后花园,“两山一湖”旅游观光中转站,皖东南休闲旅游的目的地。<o:p>

品牌定位:</B>泾县旅游品种齐全,具有山水生态、红色经典、人文历史、文化古迹等资源的多样性,桃花潭、月亮湾、查济、云岭、宣纸文化园等著名景区分别代表不同的特色,“绿色、红色、古色”是泾县旅游的三原色,因此在品牌的定位上既不能以一代之,又不能面面俱到,需要一个易记易懂的拳头品牌,使之既能体现旅游特色,又能反映我县旅游资源的良好形象。目前,我县旅游有“红色泾县,宣纸之乡,绿色家园”,“红色、绿色、古色”等外宣品牌,建议邀请专家充分论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征集,最后确定一个品牌精心打造,使之逐步成为响遍全国乃至东南亚的旅游品牌。<o:p>

线路定位:</B>打造东线(宣纸文化园或江南第一漂—汀溪—蔡村—黄田线)、西线(水西·皖南事变烈士陵园—丁家桥—云岭—桃花潭—查济线)旅游线路,编制规划,构建两条精品线路,若干条小精品线路,连线成片,由现在的一日游逐步发展到三日—五日游。<o:p>

2、加强领导、强力推进,进一步理顺旅游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

充实加强旅游产业发展领导机构,负责从宏观上把握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方针和指导原则,组织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对重大旅游开发项目进行组织、协调和督导,研究解决旅游产业发展遇到的重大问题等。<o:p>

针对新形势新要求出台加快全县旅游发展的意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皖政[2011]33号)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落实责任,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努力实现全县旅游经济的跨越式发展。<o:p>

国发41号文件提出:“要按照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的要求,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支持各地开展旅游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为此,建议进一步理顺我县旅游管理体制,加强主管部门职能,成立风景旅游局,行使旅游行政管理、风景区管理、规划建设等职能。<o:p>

对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于2005年,随着我县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新景区、新业态不断涌现,急需在原有基础上调整发展理念、发展空间、发展格局等重大问题。<o:p>

3、政府主导、社会参与</B>,努力解决资金投入不足问题<o:p>

设立旅游发展基金。建议县政府每年安排800—1000万的旅游发展资金,并随着财力增长逐步增加。重点用于编制旅游发展规划、补助旅游开发项目、奖励成绩突出的旅游企业、旅游宣传促销费用支出等。<o:p>

充分利用国家级扶贫开发县的优势,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每年安排一定量的项目资金,重点扶持建设一到两个高品质的景区。<o:p>

制定土地、税收、融资等优惠政策,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允许房地产和景区(点)结合起来开发,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旅游业开发。要总结皖南国际大酒店建设的经验,将景区(点)的开发与旅游地产等相关产业融合开发,将经营权以转让、承包、租赁、股份制等形式进行开发,对重点旅游项目优先提供用地。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投资、社会参与的旅游开发与经营新格局,改变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投入不足的问题。<o:p>

4、加大力度,争取项目,着力解决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的问题

建设景点道路和区间道路,解决景区道路等级低、游线不畅通问题。尽快拓宽东部景区(蔡村—汀溪—榔桥线)环线道路,打通东部景区和西部景区的连接线(南容—榔桥),提高道路等级,建立景区的快速通道,使游客来的便捷、走的通畅。<o:p>

建设对外通道,打通云岭至国道318线,建成至九华山的快速通道;打通汀溪战岭至宁国板桥线,开通杭州游客来泾的便捷通道。<o:p>

围绕建设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在城镇建设中要搞好规划建设,重点是增强旅游县城的内涵和品位,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彻底解决县城脏、乱、差的问题。坚持老城改造与新城建设并重,突出改造提升老城,尽快启动南门老街的整治和县城段青弋江、江心洲的开发,突出江南古城的特色,努力实现新老城区科学、协调、互动发展。<o:p>

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宾馆业发展水平,积极引进高档次、知名酒店落户泾县,不断增强旅游接待能力。创新开发一批具有泾县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城区投资兴建一个档次较高、功能较全的旅游集散中心,培育旅游购物中心,积极开发建设特色美食街和购物街。深挖餐饮文化,汇聚本地特色的风味菜肴,形成以茂林菜系为主的泾县特色餐饮。让游客住的舒心,买的称心,吃的开心。同时景区要加大公厕、停车场等必备设施的建设,使景区不仅风光宜人、而且环境优美。<o:p>

5、 精心包装、强力宣传,积极打造高知名度旅游品牌<o:p>

要精心策划,尽快推出具有创意独特、特色鲜明、通俗流行的泾县旅游品牌形象宣传口号,做到易记易懂易传颂。<o:p>

对重点景区进行重点包装推介,确保泾县旅游形象包装宣传推介能有大作为,尽快推出在全省、全国叫得响的旅游知名品牌。<o:p>

建立宣传促销机制,如每年定期到长三角主客源市场举办推介会,邀请各地旅游社来泾踩线,加强立体旅游广告宣传,举办各种节庆活动,全方位、多形式开展富有成效的宣传促销活动,不断推出卖点,提高景区(点)知名度,千方百计确保客源快速增长,同时加强节庆宣传促销,提升旅游地的形象宣传。积极筹办中国国际宣纸艺术节,把宣纸艺术节打造成泾县“烫金的名片”。<o:p>

6、加强管理,通力合作,合理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和景区生态环境</B>

泾县发展旅游的基础就是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生态环境。农业、林业、水务、交通、城建、环保等部门要通力合作,各司其职,把守山护水,保护生态作为旅游建设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来抓。<o:p>

建设项目必须严格依照总体规划进行。在景区周边和国省道沿线的建设项目要征求旅游部门的意见,不得违反旅游总体规划(如成立风景旅游局,规划区内项目建设审批职能也划归风景旅游局,由该机构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保护林木、植被、地形和景物的原貌;对景区内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资源,要采取相应措施,切实加以保护。<o:p>

要高度重视水资源的利用,对全县的水资源要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做好亲水旅游项目,科学利用河流、湖泊等水体,防止低水平开发。尤其要加大对母亲河—青弋江的保护和治理,通过清淤、护岸、垃圾清理、绿化,对县城段青弋江环境进行彻底整治,把泾县城打造为“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的魅力新城。<o:p>

坚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并举。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要加强保护,在保护中科学开发。对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应择机、择商开发,条件不具备的暂不开发。加强对旅游开发项目的监管,坚决杜绝占有旅游资源不开发或假开发的现象。<o:p>

分享到朋友圈
关于加快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